大二文学网 - 科幻悬疑 - 重生七零小村女在线阅读 - 第64节

第64节

    小秋毫不意外地考了整个小学唯一的双百分。就连半路里插班的小夏竟然也考了数学82,语文79的好成绩,在班里排名居然仅次于第一名三分,得了个第二名。

    这成绩一出来,即便不怎么在意孩子学习成绩的村里,也引起了不小的震动。王利民宋秀莲欢喜不已不说,小秋小夏姐俩就成了很多家长口中的‘别人家的孩子’,一边打着自己孩子,一边骂‘咋不跟人家小秋小夏学学’,生生给小姐俩拉了不少仇恨。

    农村里因为放半个月麦收假和二十天秋收假,暑假就被压缩的短一些,只有四十天,八月二十号就开学。

    在小秋放假前,吴戈和秦戎就放了暑假,在他们俩的积极要求下,被吴海港送到了小秋村里,不过鉴于小秋家的实际情况,两个小子跟着廖辰住在学校,然后睁开眼睛洗把脸,就和宋秀菊小秋小夏一起回家吃饭。

    用吴海港的话说,送这俩小子下村,就是让他们来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让王利民尽管放手操练,别留手。

    等小学放了暑假,宋秀菊休整两日,就带了行李回了家。廖辰也要回家看望父亲,还要去县里半点儿事儿,村里安排了骡车,将他们并王校长一起送到镇上去。

    如此一来,小秋小夏回家居住,吴戈和秦戎也被安排到王利军家,与成河成江哥几个住在一处,几个小子本就熟识,这一处住着,自然更加熟稔和亲近了。

    入了伏,地里的活没那么忙了,农民们每天上工就是锄草拔草,然后给地瓜翻秧儿。有时候下雨就会歇工,然后王利民就在屋后的自留地菜园子里忙乎,也带着成海成江几个寻沟渠拦坝逮鱼。

    吴戈和秦戎过来后,很快就跟成海成江成河哥仨混熟了,每天一早陪着小秋去打野菜后,剩下的时间,基本上就跟着成海哥仨混了,天天下湾下河的,不几天,就晒黑了好几个色度。若不是穿的衣服齐整没有补丁,乍一看,混在村中孩子们堆里都不咋显眼了。

    到了傍晚,吴戈秦戎和小秋小夏把挖的野菜送回家,饭也顾不得吃,就拿个罐头瓶子,又匆匆出门了。

    第九十三章

    三合村绿化挺好,房前屋后、沟渠河沿、田边地头,种着不少树木。村子周边又有一匝杂木树林,槐树、柳树、榆树,并少量的桑树、棠梨之类的杂果树。到了夏季,林子里树木蓊郁,太阳刚下山,林子里已经暗下来。

    小秋带着小夏与村里的大大小小许多孩子一起,脚步急匆匆来到就近的林子里。

    村里的孩子都是好手,借着渐渐暗淡的天光,盯着树底下细细搜寻,仅仅豆粒大小,甚至比芝麻粒儿大不了多少的洞,也逃不了孩子们的火眼金睛,他们手里都捏着个小木棍儿,一旦看见小洞穴,就拿小木棍儿轻轻捅那么一下子,那极小的洞口就哗啦一下子塌陷下去,成为一个比手指稍粗的‘大洞’,然后只需用小木棍儿伸到洞中,大胆的会直接把手指伸进去,眨眼,就能钓上一直金铜色、胖滚滚的知了猴来!

    这个时候,家家户户日子清贫,孩子们一年到头鲜少有机会吃到肉,这知了猴儿捉回去,洗去泥巴,放在盐水中腌一腌,滴几滴油炒熟,外皮儿变的酥脆,肉质却饱满浓香,极是美味。勤快的孩子,不但能自己解馋,而且每天能给家里添一盘菜。吴戈和秦戎别看高高壮壮的,自觉一把子力气,抓知了猴儿却完全施展不开了,最初根本看不见那一个个小洞洞,要不就是捅了蚂蚁窝,或者伸手却摸出了一只滑溜溜的癞蛤蟆……

    为这事儿,成河没少笑话他们,笑得吴戈秦戎面红耳赤的,吴戈更是几次恼羞成怒,尥蹶子走人。笑过闹过,成河又耐心地教吴戈秦戎一些小窍门、小技巧,慢慢的,他们俩也能在一片杂草树叶中看到那一个个小洞穴了,然后用手指一杵,小洞穴塌陷下去,捉住知了猴儿的那一刻,真是喜悦激动,无限奇妙啊!

    农村的广阔天地本就又各种各样的趣事儿,对于暑假的孩子们来说,更是无忧无虑、任性子撒欢儿的乐园。吴戈秦戎用最快的速度熟悉并融入进来,玩得疯了,真正是忘乎所以、乐不思归了。

    小秋也玩,但更多的时间花在挖菜喂鸡上。第一年养鸡,小秋心里明白,这鸡养好了不但能帮家里挣钱,更重要的是给爹娘一个信心,找准一个方向。

    小秋姥姥后来又托人孵了两窝小鸡,前后加起来,小秋家这一年共养了六十多只小鸡,其间跑丢了一只,意外死亡一只,养大的也有六十三只,即便不加上留下来下蛋的三十只母鸡,也是村里养鸡最多的。在宋秀莲和小秋的悉心照料下,这些小鸡到了暑假,已经长成了半大小鸡,体重都得一斤以上了。

    小鸡大起来,吃的东西也多了。小秋放了假之后,每天早晚都带着小夏去挖菜,回来剁碎了,混合谷糠麦麸喂鸡。六十多只鸡吃起来食量惊人,小秋和小夏每天早上挖两大筐子野菜,晚上还要去挖两大筐,日日不得歇息。吴戈和秦戎来了后,就被小秋抓了壮丁,常常让他们拿铁叉子去河湾里捞水草,用长柄柳条笊篱捞浮萍……水草浮萍的营养丰富,捞回来吃不完,小秋就摊晾晒干,储存起来,留到冬天就是喂鸡的青饲料。

    其实,小秋有青花大碗的复制功能,倒是不愁没有麦麸喂鸡,但也不敢无节制地拿出来用,挖菜、捞水草,去麦地里捡麦穗儿,这些活儿小秋带着小夏一点儿没少干。她不是不怕累,却更怕被人察觉到异常,招来祸事。

    由于李秀英怀疑,小秋爷爷奶奶家没养鸡,倒是三婶胡卫红去娘家找母鸡抱了十五只小鸡,拿回来养,虽说不如小秋家的鸡长得快长得好,却也活了十一只,算是不错的成活率了。

    这一日,小秋和小夏一早去挖了野菜回来,正好遇到出门挑水的胡卫红。

    这半年,胡卫红与小秋家来往多了些,让宋秀莲帮她给做了几回缝纫活儿,她每次回娘家,带回来的糖块点心,也常常给小秋小夏送一点过来。

    胡卫红看见小姐俩,立刻停下脚步,满脸喜色道:“这是去挖菜了?跟你们说件喜事,你们三叔被领导看重了,调进办公室里去了,听说干好了就给他转正……”

    小秋心里却是咯噔一声,上一世,王利社确实转正了,却是因为勾搭上了革委主任魏向河的闺女魏丽丽。被胡卫红发现后,王利民索性提出离婚,后来又娶了魏丽丽,转了正式工作,还搬到镇上去住了。

    此时此地,小秋看着一脸喜色的胡卫红,心里滋味陈杂,却不得不撑起一片笑来:“那就恭喜三婶了。”

    这么一会儿,走在前头的吴戈已经催促起来:“臭丫头快点儿,赶紧回来做饭,我要吃你做的葱油饼儿!”

    胡卫红撇撇嘴,压低声音对小秋道:“这两个小子还得在你家住多久?半大小子吃穷老子,他们住得久了,你家的粮食还够吃吗?还点名吃葱油饼,家家户户那点儿细粮,还得留着过年过节呢,哪能经得起他们吃啊……”

    胡卫红这番话是大实话,小秋却不想跟她多说。她们家尽管平常吃的都是二合面馒头,但真的不是白面不够,不过是小秋不想太招人眼,蒸馒头时总会加一点粗粮遮人眼罢了。再说,吴戈和秦戎也算是她这一世交得两个朋友,别看说话大咧咧的,可真没少帮她干活,更别说吴海港送两个小子过来时,还带了一袋面粉一袋大米的。

    小秋笑笑没接胡卫红的话茬,打个招呼,提了篮子匆匆回家了。

    这件事就像块小石子儿,投进水里,只激起几圈浅浅的涟漪,随即就没了动静。

    小秋也只是一时感慨,却也知道,哪怕她是重生的,很多事也不是她能改变的。加上天天又要干活又要学习,忙得很,很快就把这件事丢到脑后去了。

    第九十四章

    几个孩子在一起打打闹闹,说说笑笑,忙忙碌碌的,暑假一眨眼功夫就过去了大半,随着天气转凉,快乐的暑假生活,也即将结束。

    这时候学校里开学还早,村镇小学中学八月临近八月下旬就开学。县城学校也等不到九月份,大多也在八月底开学。

    这一天吴戈秦戎并小秋小夏去地里挖了两大篮子菜回来,进门洗手准备吃饭呢,却有一对面黄肌瘦衣衫褴褛的父女捱上门来,那脸色黑黄的汉子佝偻着身体,依着篱笆门朝着院子里举着一只碗:“大娘婶子行行好,有剩下的粘粥干粮,给一口吧……俺们家乡发了大水,孩子一天多没吃饭了……”

    说实话,小秋在上一世是见过上门讨饭的,后来生活条件好了,讨饭的也就渐渐销声匿迹了。再到后来,乞丐突然就成了各大城市繁华地带的常见‘景致’,各种身体残疾、家世悲惨……却不过,没人再要饭,要的都是钞票了。

    时隔多年,小秋再次见到这种讨饭人,一时还是觉得有些不真实。

    吴戈和秦戎毕竟在农村住的时间短,这还是第一次见到上门讨饭的人,再看眼前这一大一小都瘦骨嶙峋、蓬头垢面、衣衫褴褛的样子……视觉冲击力太强,竟一时都愣住,反应不过来了。

    还是宋秀莲心善,叹口气,招呼小秋:“秋啊,去接过他那碗来,给他们盛一碗,再拿个卷子给他们。”

    这些人真是讨饭的,正如他们自己说的,给口剩饭吃就很满意了,意外得了慢慢一碗大米粥,并一整个二合面卷子,卷子里小秋还给夹了两片咸菜……那父女俩真是喜出望外,那汉子连连拱手弯腰道谢,又拉着闺女磕了个头,这才接过粥和卷子去,也不走远,就一回身在小秋家篱笆外坐了,吃起东西来。

    小秋隔着篱笆看那孩子连着咬了两大口卷子,用力往下吞,却卡住吞不下去,她连忙去拿了只碗过来,倒了半碗水端过去:“你饿了狠了,先别急着吃干粮,晾一晾米粥喝几口,再吃干粮才好。”

    那孩子的头发脏兮兮的,还沾着些草屑,打着绺儿,胡乱披着,遮着大半张脸。

    小秋递过水去的时候,那孩子猛地抬起眼看过来,竟有一双极黑极亮的大眼睛——一刹那,小秋想起了某一张著名宣传照上的那双‘大眼睛’。

    她愣了一瞬,再回过神,那孩子已经重新接过碗去,咕嘟咕嘟喝起水来了。

    这一对父女只是个开始,随后,又有讨饭的人到门口倚门讨吃的。这些人有男的女的老的少的,却无一例外的疲惫瘦弱、肮脏破烂……

    天气渐渐凉爽,暑假也终于要结束了,其他的没什么变化,只是那些讨饭的异乡人却有增无减,甚至最初那对父女也再次在村里出现过。

    渐渐地,村子里有了个比较统一的说法,这些人都是从相邻省份逃难过来的,他们家乡发了大水,淹了好几个县,死了好些个人……这些逃难来的人,几乎每家都有人死在了大水中。

    很快,队里负责看护庄稼的人传回消息,地里的豆荚、玉米、土豆地瓜越来越多地被盗,而且,实施盗窃的目标很明确,就是那些徘徊在村子周围的流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