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红尘渡你[重生]_分节阅读_52
这次是为何会如此? 第41章 第二劫·第九章 朱陈氏一番话,听得沈已墨眉尖尽蹙,他侧首对季琢道:“劳烦季公子看顾两位朱公子。” 而后,他又对朱陈氏道:“我随你去看看。” 朱陈氏将沈已墨带到朱父病榻前,歪在榻上的朱父果真如朱陈氏所言,端的是三日前的模样——一张皮囊被硬生生地贴在一副骨架子上,因中间无血肉支撑,皮囊小半耷拉在羊皮垫子上,极是可怖。 沈已墨伸手探了探朱父的脉,面上皆是疑惑,道:“这脉象并无异动,如我适才在宴席上所探得的一般。” 他堪堪放下朱父的手腕,朱父却是醒了,朱父双目泛着活气,望着沈已墨问道:“阿潇可是也得了那劳什子的怪病?” 沈已墨颔首,又道:“他现下走动不得,一动,那足部的骨头便碎了,神志倒是很清醒。” “竟这样厉害么?”朱父惊诧道,“我起初病发时并无这样厉害,只是觉着活着没趣味,吃吃吃不出味道,走几步便要喘个半日。” 沈已墨拉了张椅子在朱父榻前坐了,低首问道:“你可曾听闻过有琴声在亥时与子时从西院传出?” “西院?”朱父奇道,“早年我二子还在时,他时常抚琴作画,并不稀奇,但自打他出了这朱府后,我便再也未听闻过西院有琴声传出。” 朱父躺着说话到底不便,挣扎着要坐起身来,沈已墨便扶了他一把,顺手在他背后垫了个暖和的软垫子。 沈已墨再问:“你可知府内有人传言这怪病与西院的琴声有干系?自西院莫名传出琴声后,便开始有人得病了。” 朱父摇首道:“我却不知。” 他说罢,又瞧着眼朱陈氏,朱陈氏会意,答道:“我也未曾听闻过。” 沈已墨略略吃了一惊,他这三日身在朱府,日日亥时与子时都藏在西院中,从未听过琴声,还道是已打草惊蛇,把弹琴的妖物吓着了,却原来极有可能根本是朱潇在撒谎么? 他沉吟道:“朱老爷,可否将阖府上下召集在大堂中,由我一一问过?” 朱父闻言,便要起身,朱陈氏一把制住他,急声道:“老爷,你可知你现下是个甚么状况?” 朱父瞪了朱陈氏一眼,道:“我已好透了,方才不过是犯懒,合眼歇了会儿罢了。” 朱陈氏半点不松手,带着哭腔道:“老爷,你可好好歇歇罢。” 朱父疑道:“我究竟怎地了?” 朱陈氏唤了候在外头的丫鬟取来一面铜镜,铜镜将朱父的面容映得分明,朱父一惊:“我怎地······” 朱父仰首,朝沈已墨道:“方才我还不是这个模样,为何现下这怪病竟又复发了?” “我也不知。”沈已墨面上俱是困惑之色,“请将阖府上下召集在大堂,我须得一一问过,彻底查明病因。” 怪病复发一事使得朱父对沈已墨起了疑心,眼前这个俊秀青年当真是甚么神仙? 朱父细细地端详着沈已墨,末了,还是对朱陈氏道:“劳你将人全数召集在大堂。” 沈已墨谢过朱父,便与朱陈氏一道出去了。 沈已墨等在大堂,大堂的宾客已走得差不多了,只余下几人三三两两地坐着在拼酒。 不用细闻,便有冲天的酒气压了过来。 朱悬本在与宾客吃酒,见沈已墨立在一边,便别过宾客,疾步走到沈已墨身侧,低声问道:“阿潇如何了?” 沈已墨沉声道:“得了那怪病,应一月又十日便能好。” 朱悬叹息一声,道:“我得这病时,便是一月又十日病愈的,望阿潇也能如此罢。” 沈已墨含笑道:“这病之前从未死过人,朱三公子也应当不会是个例外。” 朱悬不知朱父又复发了,听治好了朱父的沈已墨这样一安慰,心登时松了些,面上也露出丁点儿笑意,道:“如此甚好。” 沈已墨扫了眼宾客,道:“他们已醉得不轻了罢,劳烦朱公子将他们安顿好,我已央了朱夫人将阖府上下召集在大堂中,他们在此怕是不妥。” 朱悬心知沈已墨定有要事要询问,便依言匆匆去了。 半盏茶后,大堂的宾客尽散,桌凳也皆已收拾妥当。 又一盏茶后,阖府上下八十一人,除朱父、朱潇,与看顾父子俩人的小厮外,共计七十七人全数到场。 沈已墨细细地打量着在场的七十七人,问道:“在场共有几人得过那怪病,还请出列来。” 七十七人中/共计十二人出列,包括朱悬。 沈已墨再问:“在有人患上这怪病的前后,你们之中可有人曾听闻西院有琴声传出?” 七十七人中/共计有三人曾听闻过琴声,这三人中曾有一人患过怪病。 沈已墨将这十四人留下,其余的便让各自散去。 他先一一问了十二人发病时的症状,又问了病愈的时间,这十二人尽数是过了一月又十日便好了。 他又询问了听闻琴声的三人,只一人信誓旦旦地确认曾听闻过琴声,且不下十次,而朱潇便是从这人处听闻西院琴声一事的,余下二人却稍显迟疑,只闻得琴声,但无法确认是否是自西院传出来的。 问完话,沈已墨便让这十四人也散了,自己温了一壶酒,与季琢在亭中坐了。 这亭唤作望雪亭,望雪亭被一圈湖水围着,湖畔旁又植满了各色耐寒的花木,若是落雪之日来,当是颇有情趣。 酒是青梅酒,酒气与青梅的香气混作一块,倒是雅致。 沈已墨微微晃动着手中的酒杯,任凭里头的两颗青梅撞击着杯壁,荡出细小的涟漪,这么玩耍了一阵子,他才低笑道:“古有曹操煮青梅酒邀刘备共论天下英雄,你我却是要谈论那怪病,真真是比古人要无趣得多。” 季琢饮了口青梅酒,直言道:“这病应当不是平白来的,定是有人暗地为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