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二文学网 - 科幻悬疑 - 大宋好官人在线阅读 - 第两百七十章:引导

第两百七十章:引导

    “当然没那么简单了……”张正书深深吸了口气说道,“这个超市的真正意义,不是超级市场本身,而是在于要建立一个快速的,遍布大宋的货运通道!这里面有多大的利益,你知道吗?”

    曾瑾菡还真的没思考过这个问题,怔怔地说道:“有多大利益?”

    张正书深深吸了口气,才说道:“这是一个聚宝盆!掌控了这个渠道,我们就等于拥有了一座金山。想想,当我们的货物运输火耗几乎是零的时候,这里面的利润……”

    “这……?”曾瑾菡也惊呆了,“这不可能啊!”

    张正书叹了口气,无奈地说道:“确实不太可能,但我们可以尽量压缩火耗,节省出来的利润也足够看了。而且,当货通南北的时候,别人没有而我们有的时候,你想想这是多么广阔的一个市场?再说了,我不止要在汴梁城中建超市,还要在京兆府、应天府、杭州、扬州、苏州、福州、泉州、广州、江宁府、江陵府……但凡是大城市,都有我们的超市……”

    说到兴奋之处,张正书忍不住“手舞足蹈”起来,好像一个商业帝国已经建立了起来一样。只是曾瑾菡幽幽一叹,说道:“郎君,这恐怕不成啊……”

    张正书一愣,说道:“怎么不成?”

    “若是真如郎君所言,要做成这事,需要多少时日?五年,十年,还是二十年?投入太大,恐怕无法收回成本啊!”曾瑾菡说的是实情,要知道大宋的河道淤积已经不是一天两天的事了,再加上黄河不定期泛滥,改道……要用河运来完成这个“宏愿”,确实有点痴人说梦的意思。

    张正书也知道是这样情况,他悠悠地叹了一声,说道:“总该是要去做的,不管用多少年都好。不做的话,又知道会不会成功呢?没有踏出第一步,以后就别想有什么大成就。”

    曾瑾菡愣了愣,有点惊讶地说道:“你真的打算这么做吗?”

    “短期内,先把大棚蔬菜卖出去吧,冬天就要来了,我花这么大心思不是给别人做嫁衣的……”张正书说的是实话,虽然不知道林百间收购那数百斤蔬菜能赚多少,但是冬天的蔬菜和秋天的蔬菜,那是两个级别的概念。一旦张正书垄断了冬天蔬菜的市场,却把终端销售给别人做,那还谈什么赚钱?

    毕竟这么大批量进入百万人口的市场,蔬菜的价格肯定是下降了的。而且你卖给人家是收购价,可你自己出售是终端价,那差别可谓是天差地别,一天下来几乎就是百贯的差距!

    这么大的一笔收入,张正书怎么可能放过?

    试问一下大宋这个时候,除了酒楼瓦舍,谁敢轻言一天能赚到百贯钱?这可不是营业额,而是纯利润!就算是樊楼,一天的纯利润也不过是数百贯而已,而且这里面的酒钱、美妓的赏钱起码占了七成。

    在宋朝这时候,赚钱其实不难,但只是相对于张正书来说而已。他真正的目的,其实就是想把大棚蔬菜的技术推广出去。中国人都是这样的,无利不起早。这可以说是聪明,但这只是小聪明,没有大智慧。张正书知道,想要苦口婆心推广种田技术,那基本不可能。

    要知道,中国农民是很保守的,哪怕到了后世,你跟一个农民推广新技术,他都会半信半疑,最后还是选择了老路。没有人带头,没看到实际的利益,中国农民不会改掉他们的耕种习惯。因为土地产出对于他们来说,就是命根子。一旦改掉耕种习惯,反而欠收了,这亏空谁给他们补?一家人,是不是就要这样饿死?所以,不怪他们“有眼无珠”,这都是出于生存的谨慎罢了。

    张正书之所以敢这么玩,一下子就用千亩田地来做试验,是因为“大桶张家”有钱,亏得起。换句话说,就是容错率很高,跟穷苦的农户不一样。这时候的农民,容错率基本为零,抵御天灾人祸的能力基本为零。一场洪水,一次冰雹,一次大旱……都能让这些农民变成流民、乞丐。

    这种情况下,农民怎么可能不慎重选择?

    关乎到切身利益问题,农民是很谨慎的。

    就好像后世有个笑话,一个记者去采访一个农民,问他:“如果你有两栋房子,你愿意上交一栋给国家吗?”农民回答说道:“愿意!”记者又问:“如果你有两辆小车,你愿意上交一辆给国家吗?”农民继续回答道:“愿意!”问到最后,记者又问:“如果你有两头牛,你愿意上交一头给国家吗?”农民这时候改口了:“不愿意?”记者就奇怪了,问道:“为什么房子、车子你都愿意给国家,牛就不肯呢?”农民的回答是:“我都没有房子、车子,但我真的有两头牛啊!”

    笑话归笑话,但这个笑话背后隐藏的,却是中国农民数千年来都没能跳出的怪圈,那就是: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为了饱腹,中国农民忍着剥削,辛勤劳作,上税上赋服徭役。到头来,一场天灾人祸,就能让一户自耕农彻底陷入了贫困之中。

    可以说,没有很大的利益,没有稳定的收入,农民会跟你种大棚蔬菜?

    你想都不用想,农民还想着给土地积肥,来年好打多一点粮食呢!

    但是,如果张正书的超市把冬天的蔬菜卖出一个绝好的价钱,估计就有农民开始琢磨了。这是一个良性的循环,张正书可不打算只种蔬菜的,真正的大头是在棉花!即便是短绒棉也好,在宋朝这时候也是一个大杀器,足够解决需求问题的!

    超市的建立,就是让更多的农民直观地感受到,跟着张小官人种地,那就绝对没错!有了这个前提,那张正书想要推广什么就简单了,比如两季稻,甚至三季稻,这可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一”到“二”,这可是直接翻倍的了,那粮食岂不是也要增加一倍?当然,这只是很美好的幻想,因为地域问题,两季稻不是每个地方都能种的。但是,大宋的粮食会因此增加,这却是没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