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二文学网 - 都市青春 - 从学霸开始在线阅读 - 第1167页

第1167页

    个人干这个会破产,官府就不一定了,几大运输体系都亏成啥样了?不妨多亏一点。

    基建看着是会让货币购买力缩水,但也是相对的,基建包含了互联网建设,但流量越来越便宜了。

    老李上下打量唐觉晓,这厮最近锋芒内敛,还以为变了……

    的确变了,变得更大胆了。

    “这个我可不敢往上提。”

    “有利润的,可以赚外汇。”

    有钱能使鬼推磨,不怕唐觉晓开口仁义道德,就怕唐觉晓谈钱!

    老李想了想,说:“我知道你的想法,但现在投入太大,以后可能便宜,但现在是真大。再加上我国农业学生太少……每年学这个的大概5万人,学成后还做这个的更少,只有3000人。而我国如果想干这个,大概需要500万专业人才,以及3000万辅助人才。”

    “那不就解决了3500万工作岗位?”

    这你特么都能反过来理解?南派果然比北派高明……

    “或许会慢慢转入这个领域吧,但可能要花二三十年……甚至更久。”

    还是因为没钱!

    要是农业利润有互联网利润高,学农的肯定和现在写代码的一样多,哪怕自学也要学。

    十几年前比较稳妥又很赚的是流水线上的工人,后来是码农,一直都很稳的是建筑工……

    可能以后会轮到农业工作者吧。

    唐觉晓叹了口气,想短时间内靠这个大爆发看来不行,又是个长期战场。

    老李笑道:“唐先生你重视农粮,这让许多人对你很有好感。现在做不了大规模荷兰式农业,也不用灰心,慢慢来。官府会对这个进行宏观调控,内萌、冻贝、河贝、河楠、薪姜、海楠,估计可以走美国机械化。环渤海、黄海估计会发展荷兰模式。唐先生也说了看消费能力,荷兰模式出口韩国和日国是好生意。他们有两亿人,就那么点地,他们愿意买贵的,但标准会非常高……至于如果你想在南粤做,我倒是不推荐荷兰模式,我推荐一种‘降级版’给你。”

    玻璃大棚目前得慢慢做,但有一个东西是马上就可以做,官府一定帮背锅,那就是精准扶贫。

    只要做精准扶贫,又不是那么过分坑官府,官府愿意接一些盘。

    同是南粤城市,鹏城人均GDP18万,清远就4万,哪怕是清远这个地方,也是贫富两分。甚至全中国都是这样的。

    老李推荐唐觉晓去找越秀区财政局要精准扶贫的项目,然后找清远市附近特别贫困的地方,在那里投资个一两千万,盖塑料大棚做水培,大概可以做低配版的“荷兰模式”。

    这投资额度,日产果蔬绝对不下一万斤。

    贫困户收入才多少?扶贫线两千一年,盛唐搞精准扶贫只需要养50来人,把他们的年收入从2000不到,提高到1万,每个月开1000工资,那就是大善人。

    一个月1000,在城市里就别想招人了,在村子里多的是人愿意干。

    精准扶贫了50人,在当地就是大好人,赚到了美名,官府也肯定给好处。

    日产一万斤果蔬,自己就能消化,和超市签合同也行,找学校、官企,都行。

    如果觉得可持续发展,盛唐再继续投资。

    唐觉晓内心复杂……

    他忽然发现了,自己身边缺一个特别擅长解读、利用政策的人!

    “李先生,来跟我发财吧!”

    ……

    第0907章 种地,我是认真的

    李怀仁没有加入盛唐,但他介绍一个人加入了,这也是唐觉晓最近才不抗拒的事。

    纯商做得再厉害,敌不过一张A4纸,而让有权力的人入局,起码有权力的人会用自己的权力保护自己的利益。

    只要这利益是合法的,现在唐觉晓不会去抗拒。评价一个人好坏,不是看他有多少钱,而是他做了什么事。

    农学如果发展到巅峰,地球养个两三百亿人绝对不是问题,而且阶级一旦分开、固化,人口自己就控制得住,也很难有那么多人。

    现在中国的农业问题极大,光是每年1600亿美金的进口数……

    美国一吨大豆通常在330到340美金之间,进口一亿吨也不过是300多亿,这么一算,各方面缺口实在太大了。

    如果中美交恶,改买巴西大豆,巴西能涨价到400。

    李德是一名学者,学者难免会有野心,很多人希望能够凭借一己之力改变世界。他把荷兰模式交给唐觉晓,再结合光伏发电等各种东西,就挑起了同样具有野心的唐觉晓的欲望。

    中国农业哪怕是一个省,发展出荷兰模式为主,每年能在农业上获得的利益之大,都远超打仗。

    最重要的一点是,其它任何国家在这事上都不具备和中国竞争的条件。

    只要中国农业工业化2.0完成,绝大多数人可以不做事了,这很梦幻。

    李怀远是一名官员,官员考虑的就实际得多。

    第一,农业大学每年就出来5万人,就这点人能干什么?绝大多数毕业等于失业,只有3000人能投入农业里。算上别的农业的学校,总量也不大,就业情况差不多。

    一想到13亿人口国家的农业研究,就靠这么点人……

    第二,中国的大环境,就不利于新型农业发展。中国是小农经济,每个人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过年杀头猪,差不多。互联网随便就能查到新技术,但偏偏这批人是最难接收到新技术的人。以及,如果没有销售渠道,学到新技术反而是灾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