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二文学网 - 科幻悬疑 - 窃隋好驸马在线阅读 - 第29页

第29页

    你肯这么想,姑姑就放心了。这桩事情,你姑父是这么想的:既然消息已经捅出去了,内外侯官自有体系上达天听,你姑父也唯有跟着上表向陛下说明此事,而且要跟着新年贺表一并加急上奏,最好比内外侯官的密报更早送到陛下面前。

    毕竟这件事情,你姑父主动奏明,要比等着内外侯官的密奏上去后父皇再来询问要轻得多。你姑父最多在奏折中纹饰一番你自投罗网时的孝行、为你求一些情面。至于能否彻底宽宥你的连坐之过,只能是出于上意。当今圣上毕竟不是苛责之人,也颇为爱才,眼下,倒是有一个机会可以为你周旋一番。rdquo;

    萧铣心说,有机会挣扎一下,总比乖乖受制于人的好,既然如此,不如且应承了下来再说:侄儿愿闻其详!rdquo;

    很好。如今已经是年末了,你姑父坐镇扬州多年,按例来年正月里便该携带家眷进京拜见陛下及皇后、盘桓驻留数月。恰好此前陛下有宣谕各州,将于开皇十八年在京师行贡举、以lsquo;清平干济、志行修谨rsquo;二科取学用明达之干才授官,责各州总管、太守以每州贤俊、德行素著之人各举三人至京应考。

    你姑父好歹坐镇江东四十余州,除去各地自举士子外,手上还有名额数十人可用,便打算将你写入举荐列表之中,明言你家世出身、以及你并无怀念前朝、对朝廷怨望之心,请陛下亲自查问定夺,以示并不欺君隐瞒、滥用私人mdash;mdash;当然,这些都是跟其他诸举子的出身履历混在一起上交的,很大一部分陛下并不会亲自查看,而是直接交给吏部审查。

    如此,只要陛下不愿破坏抡才大典,不愿意特旨驳回你姑父举荐的名单,便不至于在开考之前处置与你,最多只会暗中核对。不过若是你学问不佳,或是上京后行止不当,让陛下对你有了戒心,那么只怕风头过后,还会另遭清算。rdquo;

    萧铣的瞳孔连续放大了好几轮:这不就是后世的科举考试了么?不该是隋炀帝在位时才发明的,如今怎么居然已经有了?心中如此想,免不得也就问出口了。

    姑母所言,可是hellip;hellip;科举之法么?怎得我大隋竟有开科取士之制度?魏晋以来,朝廷不都是以九品中正制授官的么?rdquo;

    萧妃听了萧铣的疑问,还以为他原来年少,又在山寺内躲藏了多年,不知外面世界的政务运行,才不知道这些事情。当下耐心地给萧铣解释。

    你怎会有如此想法?我大隋自开皇七年时就举行过一次举荐考试,不过倒不是用你所说的lsquo;科举rsquo;这个名分,也不知道这个词你是从何想到的hellip;hellip;当时陛下让各州总管、刺史,以及在京五品以上官员,各举lsquo;贤良rsquo;三人,到京考察,取才学明达、德行优越之人授官。只是上一次的时候还不正规,没有明确科目,不像如今。

    如今这次,时隔十一年之久后重办,不仅细化了举荐名额的分配,还分了lsquo;志行修谨rsquo;和lsquo;清平干济rsquo;两个科目,虽然不明其详细,但是想来这两个科目一个是偏向于取德行,另一个是偏向于取才干。你年纪还小,德行未免不显,所以你姑父这次举荐你参加的,便是清平干济科了。rdquo;

    这么一番详细解释后,萧铣大致上明白是怎么回事了:科举的雏形,其实是早在南北朝末期的北周就出现了。随着北魏分裂为东魏西魏、北方战乱不休之后,北朝的九品中正制率先遭到了一定的破坏,出现了一丝寒门士子上升通道的缺口。但是无论是周武帝宇文邕还是杨坚,都不敢做的太过,得罪门阀过甚。于是就出现了以举荐贤良/策试rdquo;为名目的科举雏形。

    举荐rdquo;是九品中正制的核心,是不会被门阀势族反对的。基于举荐这个大前提,就能保证即使势族门阀的子弟不一定能当上官,但是官至少是在势族门阀的圈子里产生的。至于最后把关的这道策试rdquo;,严格来说也可以追溯到汉代取关的策问rdquo;古法,只不过汉代的策问是口试,现在改成了笔试罢了mdash;mdash;有时候,一场改革变法为了减少阻碍,往往是要寻找古代理论依据,以王政复古rdquo;为名义,来减少改革阻力的。哪怕千年之后,286要搞联产承包责任制,都要先让政策研究室的人去《乌里杨诺夫全集》里面找到关于地租合法性的条文论述,先解决了姓资姓社的问题,才敢动手。

    古今都是一个道理。

    门阀势族在九品中正制和科举制之间的反复争夺,就相当于后世港灿想要追求更多利益,玩什么力争T首谱选,而朝廷以允许谱选,但侯选人由朝廷指定、且朝廷担保侯选人不少于三人rdquo;应对是一回事。门阀势族就好比后世的朝廷,是九品中正制的既得利益阶层;而隋朝的最高统治者,却相当于这个问题里的港灿。在一次性追求彻底唯才是举不可得的情况下,最高统治者选择了这个折衷方案:说白了,相比于后世宋、明等朝代成熟、公平的科举制度;隋和初唐的这些考试,是没有基层的院试rdquo;、乡试rdquo;的;也就不存在秀才、举人之类的资格考试。朝廷只主持一场中央直管的最终考试,而谁有资格作为举人来参加这场考试,还是来自于各地总管、刺史一级的地方官推荐保送生rdquo;。这是灰色利益输送的保送制度和一考定终身的公平制度嫁接的结合体,只存在于历史的过渡期。一直要到唐末五代十国时,门阀势族才遭受了连根拔起的大清洗,为宋时纯以文才公平取士扫清了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