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二文学网 - 都市青春 - 我什么没干过在线阅读 - 第91章 运转

第91章 运转

    这一次站出来的人,乃是太仓刘家的家主。

    太仓刘家乃是东南最大的丝绸纺织商人,这一次看到了海贸的前景,同样扩大了生产规模,也被劳动力不足所困扰。

    “李尚书,刘公公,假如朝廷允许迁移陕西人口充实东南的话,我东南各界愿意鼎力相助。迁移的费用由我们承担,保证一路上分毫不差地把人转移过来。另外,组织迁移的交通我们也可以自行安排,保证不耗费朝廷丝毫。另外我东南还可以组织一批粮食,运送到陕西,帮助缓解那边的灾情。”

    李思诚微微眯起眼睛,审慎地问道:“刘老先生,您可知,这样的人口迁移,耗费几许?一个不慎,就可能酿成大祸啊。”

    自古以来,有组织的人口迁移都是一项无比艰难的工程。

    那么多人的转移,路上的消耗就是一笔天文数字。

    这又不同于西方殖民者的黑奴贸易,只要把人运过去,路上哪怕损失一半都有的赚。

    这样的平民迁移,政府必须完全地负起责任来。伤亡比例一旦过高的话,那绝对会酿成民变,遭遇外界的口诛笔伐。

    然而说起这个,刘家家主却无比的自信。

    “这个但请大人放心。我东南各界竭诚欢迎陕西百姓迁移过来,是因为生产、贸易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对于我们来说,他们当中的每一个人都是宝贵的财富。没有人会和钱过不去,更不会耽搁了自家的生意。由我们来做,其实远比朝廷组织会更加的有效而严谨。”

    李思诚其实已经被说动了,但这么大的事,显然不是他能够做主的。

    “各位,你们的心意,本官已经了解了。不过这件事本官要上承给陛下和信王殿下,由朝廷做主才行。”

    大家伙十分的满意。

    他们今日说起这事,主要就是为了通过李思诚的嘴,把他们的想法在朝中散播开来罢了。

    李思诚和刘若愚也没有耽搁,回去之后,果然如实地把东南各界的想法传递去了京城。

    同时,孟南贞也写了一封详实的战略策划,送到了信王面前。

    天启和信王早已被陕西的灾情折磨的够呛,一直都找不到解决的办法。

    孟南贞不知道的是,其实此时陕北当地,已经有了民乱的苗头了。

    不时地有乱民冲击官衙,打死打伤朝廷命官多人。

    不过此时的民乱还处于流民的自发行为阶段,并没有组织性。

    一直到天启七年的三月份,澄城饥民王二聚集数百个无法活命的农民打死知县开始,轰轰烈烈的明末农民起义才会到来。

    现在他呈递给天启和信王的奏折,提出了一种切实有效的救灾方法,着实打动了两位大佬。

    随后天启、信王紧急和内阁进行了磋商,研究了这个办法的利弊。

    最终确定,虽然这个办法会造成陕西一地的空虚。可是相比于随时会爆发的民乱,如今也只能这么做了。

    随后,信王以监国的名义下达了命令,并且责成陕西、河南、湖北、江西、南直隶各地官府,全力配合灾民的转移。

    拿到朝廷的命令,东南各界欣喜若狂。

    孟南贞实在走不开,只好拜托刘若愚全权负责此事。

    刘若愚心怀忠义,为人正直,并没有避让,而是痛快地答应了下来。

    正月初三,东南的各界组织了第一批的救灾物资,在刘若愚的率领下,浩浩汤汤地奔赴了陕西。

    这批救灾物资,包括七十五万两白银,一百万石大米,十万匹棉布,算是从陕西迁移人口的报酬。

    这些物资足足占用了三百多条各种型号的船只,一路逆长江而上,经由汉水到达襄阳,再从陆路进入陕西。

    而早在东南的救灾队伍出发之前,孙承宗已然从北京出发,轻车简从赶到了陕西。

    孟南贞对于明末的官场实在是不放心,生怕这些救灾物资运送过去之后,被陕西官场上下其手给吞没了。

    于是恳请了信王,促使孙承宗复出,担任了陕甘总督,全权负责西北的赈灾事宜。

    孙承宗可是官场的一尊大佛,到了陕西之后,立刻雷厉风行地运作起来。

    仅仅一天,就拿下了超过两百名不合格的官吏。其中有一百多人直接被抄家,扔进了监狱,等候秋后判决。

    他是帝师之尊,又担任过阁老,迫使陕西官场风气为之一净,全速运转了起来。

    仅仅只用了十天不到的时间,陕西各地的统计结果就送了上来。

    孙承宗浏览过后,着实吓个半死。

    幸好听从了孟南贞的意见,要将陕西的灾民转移出去。不然的话,以陕西的受灾程度,再拖延下去,黄巢旧事不远矣。

    明白情况紧急,孙承宗不敢耽搁,联合了先期赶到陕西的东南代表,迅速在各地开展了招募活动。

    中国人历来讲究故土难离,拥有着很强的扎根性。

    一般情况下,这种安土重迁的做法,绝对是不可能成行的。

    然而如今不同了。

    陕西因为灾情的影响,已然变成了人间地狱。百姓们衣食无着,甚至到了吃土充饥的程度。

    即使最蠢笨的人也知道,再在这里耗下去,只有死路一条。

    之前就有流民想要逃荒的,奈何明朝的户籍制度实在变态。

    没有官府的允许,这些流民要是到了异地,也是死路一条。上天无路,入地无门,说的就是明末的陕西灾民。

    现在好了,朝廷终于放开了限制。

    而且东南方面还给开出了丰厚的条件,不但可以有吃有穿,还可以携家带口。

    这让饥肠辘辘的灾民们热情高涨,争先恐后地报名。

    短短七天的时间,就有超过二十万的灾民被登记,即将赶赴东南。

    恰好此时东南的救灾物资到了。

    看着堆积如山的各种物资,陕西各界松了一口气的同时,也对于天下间的财富不均有了一个深刻的认识。

    东南各界的效率却更快,这边物资卸下,立刻接受了聚拢而来的灾民。

    二话不说,先让灾民们吃了一顿久违的饱饭之后,便带着他们上路了。

    孙承宗本来还担心东南来人凶恶,对待灾民如同羔羊。

    可是在看到东南方面甚至连医生都准备了之后,他也放下心来。

    第一批的十万灾民,就此踏上了赶赴异乡的道路,也从破产的农民开始了向产业工人的转变。

    对于从陕西迁出灾民这件事,朝堂上的大佬们其实十分的紧张。

    因为历来人口迁移,对于普通的百姓来说,基本上相当于一场灾难。

    比如明初的时候,因为战乱导致山东人口锐减。朝廷没办法,只好从山西移民填充。

    山西到山东多近啊,几乎算得上接壤了。

    可饶是如此,迁移过去的百姓,路上就死了三成之多。

    很多人都比较担心,从陕西迁移到江南,千里迢迢,弄不好死个一半都不在话下。

    届时如果激起民变,那可就是滔天大祸了。

    但其实是这些人杞人忧天了。

    因为这些移民过去都有大用,每一个都是宝贝,所以东南的商人们投入了巨大的热情和精力,把迁移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做到了无懈可击。

    再一个,这些灾民留在陕西也只有饿死一条路。

    走出去,到了江南的话,怎么说都有一口吃的。

    一方面是必死的命运,一方面是生存的机会,所以哪怕路上死再多的人,对于灾民来说,都已经不在乎了。

    第一批十万灾民从西安出发,一路向着东南而行。

    路上每隔五十里,都有东南商人安排的接济点。

    在这些接机点,灾民们可以休息,补充食物。甚至衣物破损了,也可以免费更换。

    路上有人生病了,在接济点也有大夫迅速诊治。

    结果一路走到襄阳,数百里之遥,最后一统计,竟然只有三十五个人因为重病不治死去的。

    这个损失比率,低的吓坏了许多人。

    而等到了襄阳,灾民们的情况就变得更加好了。

    因为从襄阳可以上船,通过汉水进入长江,直奔江南。

    灾民们不用再凭借着两条腿赶路,身体能够得到极大的休息,人员减损率进一步下降。

    而就在这第一批的船队经过汉口的时候,从东南而来的第二批运送物资的队伍已经急匆匆地交错而过。

    相比起第一批,这第二批的队伍更大。光是船只,就多达三百多艘。

    为何会如此呢?

    因为西班牙、葡萄牙和英国的使团到了。

    三国使团不但赶到南京完成了建交条约的签署,他们还是拉着银子来的。

    一张口,西班牙人就预定了三十万件各种瓷器,并且提前支付了大约五百八十万两银子的货款。

    葡萄牙人不遑多让,以五百一十万两银子的价格,收购了四十万匹丝绸和一百一十五万匹棉布。

    英国人则盯上了茶叶。

    八十万两白银,买走了十万吨茶叶。

    仅仅一次交易,大明就纯收入一千万多万两白银。

    来之前,李思诚和刘若愚有了解过,知道海贸很赚钱。

    但他们就算是发挥了最大的想象力,也没有想到竟然如此赚钱。

    看着眼前的金山银海,朝廷的使团全都疯了。

    他们这辈子都没有见过这么多银子啊。

    按照大明商税十一的比例,光是这一次的交易,朝廷就能收到一百多万两的税收,相当于全年国库收入的四分之一。

    更不要说,这一次的贸易,其中有三成是属于皇家的买卖。

    也就是说,原本能够跑马的国库,从今以后估计能摔死不少马了。

    看到银子的那一刻,李思诚双眼通红,宛如癫痫。

    这个原本比较清高的礼部尚书,一瞬间就变成了开海通商的忠实拥趸。

    从今以后,谁要是再跟他说反对开海,老先生绝对能够一花瓶砸死对方。

    然后……

    然后让所有人尴尬的情况发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