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二文学网 - 玄幻奇幻 - 大时代的梦在线阅读 - 第七十六章 傩面具(2)

第七十六章 傩面具(2)

    尽管傩戏面具被赋予了复杂而神秘的种种宗教和民俗的含义,但它本身却不失为艺术百花园的珍品。

    它本身就是一种造型艺术,遵循着它自身的艺术规律与原则。其造型,往往因角色的不同而有差异。

    其表现手法主要以五官的变化和装饰来完成人物的剽悍、凶猛、狰狞、威武、严厉、稳重、深沉、冷静、英气、狂傲、奸诈、滑稽、忠诚、正直、刚烈、反常、和蔼、温柔、妍丽、慈祥等等性格的形象塑造。

    从戏剧角度讲,面具具有艺术代言体的功能,什么角色一般佩戴什么面具都有讲究。

    同时,各种千姿百态的面具造型一经展示,便让人获得无穷的艺术美感。

    剽悍之美、凶猛之美、狰狞之美、刚烈之美、英气之美……无不显示其中。

    傩戏面具的各种艺术造型、质料选择、色彩运用、功利目的、民俗意象等等,都因地域、民族、文化、审美等方面的不同而有差异。也正因为如此,傩戏面具于是更加表现得千变万化、多姿多彩。

    下面对地戏、傩堂戏、变人戏这么三种典型傩戏及其面具分别作一概略介绍并略加论述。

    《中国傩戏面具艺术》收录了民族文化宫博物馆、贵州民族文化宫博物馆所藏的经典傩戏面具文物图片共计200余幅,从艺术的角度上,诠释了傩戏文化及傩面具的文化内涵、流派分类、工艺流程、传统经典剧目故事等,是一本运用通俗简洁的文字和精选代表性的傩面图像来讲述中国傩戏及其傩面艺术特征和文化内涵的画册出版物。

    让读者在简洁的文字和精美的傩面图像中了解中国傩戏文化和领略傩面艺术的神奇魅力和这些写馆藏文物的独特价值。

    傩面具是中国傩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用于傩仪、傩舞、傩戏。

    傩面具种类众多,造型各异,均为杨柳木和香樟木所雕,然后敷彩上漆,表现出粗犷朴拙、庄典华丽。

    傩面具是中国传统工艺的一种,在日本称为能面。

    湘东傩面具、泸溪傩面具继承了宋代傩面雕刻技艺。

    2006年5月萍乡湘东傩面具被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申遗作品440尊傩面具的创作人赖明德处士,即项目说明中的“祖传三代,继承的是宋代傩面雕刻技艺”的继承人,该440尊傩面具之后被萍乡市安源影视城收藏。

    傩面具申遗成功后,当地政府对傩面具进行了开发和保护,彭国龙入选傩文化传承人保护基地首批傩面雕刻传承人、省级非物质遗产项目萍乡湘东傩面具代表性传承人。

    2007年德江傩面具入选贵州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传承人为王国华。

    2008年,泸溪傩面具入选湖南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梁铁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

    傩是一种古老的传统民俗及民间宗教信仰。中国的傩祭和傩戏具有悠久的历史。伴随傩祭而产生和发展的傩戏面具,源远流长,丰富多彩。

    傩面具的艺术风格,虽浑厚、粗犷,但民间工匠制作时凭着传统的雕刻技艺,简洁明快的刀法、柔美流畅的线条,雕刻。

    傩文化,分为傩三宝,傩庙、傩舞、傩面具。傩面具在傩事活动中占有突出的地位,傩面具雕刻更富有重要的意义。

    傩面具是傩文化中傩舞、傩祭、傩戏中使用的道具,是傩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傩面具种类众多、造型各异。

    傩面具的艺术风格,虽浑厚、粗犷,但民间工匠制作时凭着传统的雕刻技艺,简洁明快的刀法、柔美流畅的线条,雕刻出各种不同的造型面具来刻画每个面具在戏曲中的人物形象、性格和身份,让人一看就能分辨出是神是鬼、是男是女、是老是少、是文是武、是和尚还是道人或是丑角。

    面具是傩文化中傩祭、傩仪中使用的道具,是较为原始的面具造型,是原始的图腾再现,是祛灾纳祥地吉祥象征,是自远古时代以来人们的重要精神力量。在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恩施市,当地的人戴着这种傩面具跳舞。

    傩面具是中国傩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用于傩仪、傩舞、傩戏。傩面具种类众多,造型各异,均为杨柳木和香樟木所雕,然后敷彩上漆,表现出粗犷朴拙、庄典华丽。

    傩面具经历了从原始神灵崇拜到娱神、娱人的类型变化,具有宗教艺术的品位和民间艺术的特征。傩面具根植于民间,凝聚了世代民众的审美情趣,更反应出人的一种本质力量,许多傩面具堪称艺术精品,面具特征或写实、或抽象,粗犷狰狞。

    它不仅驱鬼避邪,而且祈福佑吉、除病灭灾、镇宅、求子、兴旺,给商业带来无限生机等等,多姿多彩的傩面具艺术已经成为中华民族博物的标志,文化的象征。

    其表现手法主要以五官的变化和装饰来完成人物的剽悍、凶猛、狰狞、威武、严厉、稳重、深沉、冷静、英气、狂傲、奸诈、滑稽、忠诚、正直、刚烈、反常、和蔼、温柔、妍丽、慈祥等等性格的形象塑造。

    通过精雕细刻、讲究色彩,拙朴的民间造型手法赋予了面具以生命活力、形象的刻划出了民间神话中的神灵、鬼怪及传说中各类人物的喜、怒、哀、乐、表情丰富,性格鲜明,令人叹为观止。

    傩面具傩面具是傩戏表演的一种道具,属彩绘木雕艺术,分专用傩面具和通用傩面具两种:专用的有杨五、杨四、圣公、圣母等30余种通用的则主要分为生、旦、净、丑

    各种各样的刻刀有几十把,墙上、地上,墙上挂着各式各样的傩面具的成品半成品蓝桉在傩缘旅游文化产品中心一楼看到一名雕刻师正在精心雕刻面具。他不需要任何图纸,图纸已经印在了大脑里。

    在贵州省德江县,傩面具是神灵的符号,有着重要的地位。傩面具作为傩文化重要组成部分,是当地传统民间木雕工艺的典型代表。

    “傩面具以柏杨和柳木、桃木等为原材料,有取材、制坯、雕刻、打磨、着色上漆5个流程20多道工序,均为手工制作。简单的面具一天能做一面,复杂的两天能做一面。”雕刻师说。

    “傩堂戏面具人物有唐氏太婆、尖角将军、关圣帝君、九州和尚、开山将军、梁山土地、秦童等24个,每一个面具背后,都有一段传奇的故事。面具特征或写实,或抽象,粗犷狰狞,不仅驱鬼、避邪,而且祈福佑吉、除病灭灾、镇宅、求子、兴旺。”德江县傩缘旅游文化产品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之一华波指着面具介绍。

    “傩戏并不等同于‘驱鬼避邪’狭义上的认识,也许只有大家来到德江,才能真正了解德江的傩文化,进而能深入了解傩戏之乡的文化魅力所在。而这也是德江文化发展的一个例证。”

    “傩文化的传承,傩面具以其古老的样貌和神秘的气氛也越来越受欢迎。这些年德江县积极推介傩文化,为手工艺品的宣传搭建各种平台,极大地促进了傩面具工艺的传承和生产销售。我们希望能让更多的人了解傩文化,喜爱傩面具。“华波说。

    “我们在推广傩文化的同时,正尝试让更多傩文化爱好者参与傩面具制作。与此同时,我们先行先试,在保留傩面具原样精髓的基础上,经过创意加工,开发一系列的符合现代人的欣赏和审美习惯的文创产品。在文创产品制作方面迈出第一步。让更多的人了解德江县的民族民间文化,让外界多了解贵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让民族民间的传统艺术传承发扬。”德江县傩缘旅游文化产品开发有限公司经理冉勇说。

    目前,该公司正协助德江县政府,打造乡愁纪念馆,将傩文化及以土家族为代表的民族古籍古物资源在乡愁馆中进行展示。展示的物品包括土家银饰、头饰、刺绣;傩堂戏系列道具,如案子、法衣、法裙,头扎、锣、鼓、铍、小锣、竹卦、牛角、师刀、宝剑;传统傩面具,傩戏书籍等。

    湘东区尚存傩面具雕刻源于清代,由湖南太丈传人,已祖传三代,继承的是宋代傩面雕刻技艺,技术成熟,所雕面具古朴细腻,是中国雕刻领域不可多得的文化遗产。

    赖明德这双手,自从15岁那年拿起“绣”傩面具的刻刀,一拿就已43年。

    傩,原本是我国古代一种驱鬼逐疫的原始宗教仪式活动,后来演变成兼容祈福与除邪的祭祀仪式。远在5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有一支三苗先民在萍乡繁衍生息。

    萍乡在战国时期为楚国属地,三苗的图腾崇拜与楚人好巫,令萍乡自古巫风盛行。

    此处的历史与风俗促进了巫傩文化的生长与保存,由于傩面具制作工艺的地域性,从而产生了这片土地本身特有与固有的美。

    信奉“处士教”且有师承的傩面具雕刻者被称为“处士”。今年58岁的赖明德告诉记者,他是赖氏第74代的“处士”。

    除了这个民间的身份,赖明德还是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萍乡市民艺协会民间工艺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傩面具省级传承人。

    赖明德家中有两套谱,一套家谱,一套神谱。

    中国人讲究慎终追远,对于家谱,能传承的必定尽力去薪火相传,以家族先贤的事迹与家训来铭记和发扬家族精神,凝聚家族力量。

    据赖氏族谱记载,赖明德的始祖为叔颖公,是周文王的第28个儿子,周武王的弟弟,协助周武王灭纣有功,被赐封于河南颖水一带的“赖地”,后建立赖国。后世子孙以国为姓,是为赖氏。

    赖氏三十二世硕公,字德才兼备,却坚决不入仕,因通晓“神灵处士咒”,被晋安帝赐封为“处士”,集历朝君臣贤士为“神”雕刻成像,由“处士”开光、安腹臓、招兵买马、封号显灵。

    由于有谱可考,赖明德从姓氏渊源说到先祖,娓娓道来,始祖的皇家血统,先祖的德才兼备,“处士”与太学士职位同等的荣耀,让千余年后的赖氏子孙赖明德仍然感到尊敬与自豪。

    与其他雕刻傩面具的人不同,赖明德的手艺来自祖传,并有一套祖传的谱,共80余本。如《傩面具神谱》、《神灵处士咒》、《易经》、《药谱》等。

    43年前的一个夜晚,赖明德的父亲关门闭户,小心翼翼地将一个一直藏在家中隐秘角落的木箱子拿出来。

    打开木箱子,里面填充了防虫用的生烟叶,《神谱》被土布层层包裹,蜡封得严严实实。

    赖明德的父亲慎重地对自己的儿子说,“这是我们的祖宗传下来的的,你好好学,学了不吃亏,一门手艺,能赚到饭吃!”

    赖明德自小就喜欢雕刻,上课的课桌都留下了他不少“作品”,这门家传的手艺,正合赖明德的心意。从此心无旁骛地开始了绣傩面具的生涯。

    彼时——上世纪70年代初,还是反封建迷信的时代,曾经的“处士”身份,令赖明德的父亲只得日日以装疯卖傻自保。但他还是将家族的使命传给了儿子。

    傩面具、傩庙、傩舞是傩文化的三大重要体系,赖氏祖传的《傩面具神谱》上,有1240尊傩面具神像。

    祖传完整的傩面具制作工序包括选材、雕刻成形、请神、开坯、整容、打磨、上底漆、彩绘金容、生胡须、开光、拜坐、安腹脏、招兵买马。

    43年中,赖明德绣的傩面具不计其数。“你有过创新吗?”我问他。

    赖明德断然摇头“没有创新。我就是照着神谱上的画像老老实实、规规矩矩地绣。三停五岳定吉祥,九州八卦分贵贱,金木水火土五行分造化。傩面具的尺寸、颜色、表情都是有阴阳、五行、八卦与善恶、尊卑的讲究,我没有创新的必要。比如说关公的脸为什么是红色的。因为关公的八字在五行是火年火月火日火时。如果关公的脸改成其他颜色,他就不是关公了。面具是不能随便改的。”

    不强调个性,没有固执的自我,这位处士对于祖传手艺,态度谦逊而顺从。

    虽然赖明德仅仅是一位文凭不高的乡间手艺人。但他传承了来自《易经》等中国传统文化的知识体系。

    最初的“处士”地位与太学士相等,学识丰富广博。不仅具有傩面具的雕刻技艺,还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医理、命理、地理都懂。

    赖明德对祖传手艺的恪守,是对神谱的尊重,更深的原因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敬畏以及对自然规律、人伦秩序的遵守。《易经·系辞》中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