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二文学网 - 科幻悬疑 - 龙啸大明在线阅读 - 第213节

第213节

    这样一来,既没有了共同的敌人,又没有外来的军事压力,一些人的心里自然也就无所顾忌了,于是都蠢蠢欲动准备为自己争取到最大的权力利益。这也是近百年以来,明朝的文官政治中党争的延续,只不过这一次斗争的不是两个眀显分别的党派,而是来自于同一党团之中,不同派系的斗争。

    首先是由复社的诸人率先发难,继陈贞慧上疏弹亥了内阁之后,四公子也充份表现了他们共进同退做立场,其他三人也不甘示弱,纷纷上书旗帜鲜明的主张与大顺军决裂,出兵征伐李自成。把矛头正接直向内阁。于是在四公子的带领下,倒顺的势力也迅速的扩大了起来,同时在他们的背后,老候恂也在充份利用自己的关系,为他们摇旗呐喊,擂鼓助威。

    而在内阁中,与复社关纟密切的黄宗羲也正式改变了立场,完全站到史可法和吴甡的对立面,这时也马上加入了四公子的阵营中,只有钱谦益和姜日广两人还保持着中立的立场。

    虽然无论是四公子还是黄宗羲,都不能和史可法、吴甡相匹敌,但他们联起手来却不容小视,一方面在外有复社四公子控制着庞大的基层官员,而在内阁中,又有黄宗羲和他们遥相呼应,可以说是形成了从上至下的全方位进攻,因此一下子就占据了优势。

    不过史可法和吴甡自然也不甘示弱,当初清军南侵时,自己在拼死保卫江淮的时候,你们在那里,现在打退了清军,反到想来摘桃吃,那有那么好的事。怎么也不能让这帮年轻后辈就这么轻易的抢班夺权,而且在江淮战役中,史可法也取得了十分高的人气;早在崇祯时代,吴甡就己经是内阁大学士,也一直都是坚定的支持商毅,因此在他们身边也不乏支持者,尽管在声势上处于下风,但要说败北,还言之尚早。

    于是双方纷纷口诛笔伐,大打笔墨官私,你说我忘记君父之仇,我说你不顾当前大局;你骂我不忠不孝,与仇敌勾结,完全是诛心之举,我就骂你不仁不义,要把朝廷至于死地,实在是居心叵测。至于什么君子、小人,天理人欲,道学也都粉墨登场,显得十分热闹。而在明末以来,一直活跃在政坛上的东林党,终于发生了分裂。

    不过在这个时候,谁也没有注意到,挑起这场争斗的始作蛹者,率先去皇宫前哭谏,并且最后还演变成死谏的那一批人,这时早己烟消云散,不知躲到那里去了。皇宫的门口,到是又清静了下来。皇帝朱由崧也是耳不听心不烦,又顾着自己的享乐去了。你们爱怎么闹就怎么闹,反正他不管了。

    但就算双方发现了这个现像,也都没有精力去管了,因为现在双方都己经卯上了劲,谁也不能罢手了。

    而就在这个时候,商毅的奏折也传到了南京,史可法和吴甡见到之后,也都大喜过望,因为现在他们正处于劣势,身边缺少有份量的帮手,钱谦益、姜日广、高弘图这些人还保持着中立,因此商毅的这份奏折,洽如雪中送煤一般,毕竟商毅现在在南方的作用可以用举足重轻来形容,有了他的加入,自己这一边必然可以声势大增。

    因此就在商毅的奏折送到南京的第二天,吴甡就立刻以商毅的名议,向朝廷公布。

    第三卷 离乱篇 第二零九章 东林分裂(下)

    果然,商毅的奏折一经公布,立刻南京引发了一场不小的震动,因为在以前的几次政治斗争中,商毅都是保持着致身事外的态度,这一次却是主动价入进来,而且旗帜鲜明的支持史可法和吴甡,看上去到是大有一付想要由军转政的意图。

    现在谁心里都清楚,商毅集团己经是南方军事力量最强,经济实力最雄厚的割据势力,而史可法和吴甡却占据着内阁的首铺和次辅的位置,他们的联手等于是中央的最高权力机构与地方最大的实权势力相结合,这样的力量绝对是压倒性的。说得极端一点,史可法完全可以上疏皇帝,命商毅领军进南京来驻扎,然后借商毅强大的兵势,压倒反对的势力。

    因此有不少中立观望的官员也都纷纷表眀自己的立场,加入到史可法和吴甡的阵营中来。结果史可法和吴甡也立刻扳回了劣势局面,开始占得上风。

    不过黄宗羲、候恂、四公子等人可也并没有束手待毙,毕竟东林党的斗争水平虽然不高,但斗争的勇气却从来都不差,不管是谁,就是万历皇帝还是九千岁魏忠贤,就算是明知不敌,那怕是送死,也都敢去斗,何况是现在的商毅,从这一层意义上说,东林党也是颇有些亮剑精神。

    于是很快商毅也成为他们的攻击目标,什么目无君上,越暨犯上,骄横自大,克刻钱粮、残害忠义,鱼肉百姓等等罪名,一下子就会部扣到商毅的头上来。

    而商毅也不客气,他也没指望自己这一份奏折就能平息这场争斗,既然己经出手了,那么也就不在有所顾忌,立刻在《杭州时报》上连篇累读的发表文章,直接攻击东林党不顾大局,挑起内斗的行为。

    论笔杆子,商毅手头上虽然不多,但却有王夫之和李岩这两把好手,再加上又有《杭州时报》这个基础,因此立刻在南京轩起了一场风暴,而东林党一方固然都是才子,却因为载体不够,影响力有限。结果很快就陷入了下风中。这也在次证明,所谓的舆论,最重要的一点并不在于你的观点是否正确,而在于你是否能够掌握住话语权,也就是宣传工具。

    本来这场争斗还只是限于官场,对南京的百姓影响并不大,最多就是加上了一些东林、复社的在野人士,并没有演成倒马事件那样的全面动乱。但《杭州时报》加入之后,情况就发生了变化,因为现在《杭州时报》的影响力很广,几乎深入到社会的各阶层中,可以说除了不识字的人之外,几乎都知道有这份报纸,而且或多或少也都看过。因此也把这场斗争的方方面面,展现给了南京各阶层的人员。

    虽然一般的老百姓对朝廷的事情虽然不关心,但商人、工匠、读书人还是十分关注的,而且明朝对于文化言行的管制,远没有清朝那么严励,现在南京朝廷的控制力度也很低,因此对朝政的了解和讨论也都没有太多的顾忌,只是缺少了解的渠道,只能靠听别人转述,结果往往是以讹传讹,越传越离谱。

    而《杭州时报》恰恰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不仅把这次争斗的过程写得十分清楚,同时还加了不少分析,评论的内容,当然都是说明联合李自成的重要性,而且对东林党也没有客气,直接了当的说他们的行为就是为了争夺权力,不顾大局。当然也满足了不少人猎奇心理。

    基层的民众除了少数读书人以外,绝大多数人都典型向酱油众,说白了就是只要能够保住自己,谁当皇帝都行,在为崇祯报仇的决心,和扺抗清军,对守住南方之间,自然倾向于后者,再加上史可法、吴甡、商毅等人在民间的声望也要高一些,因此也自然都支持他们。局势也发展得逐渐对反对派不利起来。

    但就在这时,却出现了一个意外事件,打破了这个僵局。

    这场争斗虽然是在南京进行,但风声多少也传到了一些武昌的李自成耳中。李自成本来就一直对南明加以防备,听到这些风声之后,也不禁有些沉不住气了,但他又不知道南京朝廷的确切情况,也不好轻举妄动。而正好这时驻守在归徳府、承天府的清军也在开始调动,似乎又有进军的迹像。因此李自成打发宋献策到南京来,以汇报军情为由,随便也探个风声。现在李自成在名议上也是明朝的臣子,这样做也是完全合理的。

    而宋献策在来南京的路上,就己经探到了不少风声,看起来现在南京的情况对大顺军很不利,因此也加了不少小心。就在宋献策进南京城的时候,也不知怎么,被倒顺派知道了,于一批文士足纠集了一帮人在城门口等着宋献策,说是只等宋献策进南京,就要打杀反贼,为先帝报仇。

    幸好是宋献策多了一个心眼,一见势不妙,赶忙就逃了。他到底是跟了李自成征战多年,腿脚十分利索,因此文士们到底没有追上他,结果宋献策连南京城都没有进,就逃回到了武昌,并且把这次的经过又添油加醋的对李自成说了一遍。

    于是李自成也赶忙招集自已手下的文官武将商议对策,大顺军和南明本来就缺少信任的基础,当时联手实在是因为当时的形势所迫,因此听了宋献策的话之后,大顺军上下都没有怀疑,基本都认为南明是要对大顺军下手了。尽管后来史可法得到了信息,派人来安抚李自成,但也没人肯相信南明了。

    现在大顺军如果继续留在武昌,就会陷入明清两军的夹击中,因此必须离开,但武昌的北方、西方都是清军,显然是走不通的,而东方就是南明,虽然现在驻守南京以西的是刘良佐和黄得功,大顺军打他们到不成问题,但这两人一但不敌自己,南明一定会调商毅出战,在大顺军看来,商毅和南明当然也是一起的,东方显然也不能去了。那么大顺军唯一的选择就是放弃武昌,渡过长江向湖广南部逃窜,必要的时候还可以逃入广西境内。

    决定好了撤离的路线之后,李自成也马上行动起来。在从关中逃入湖广境内的时候,大顺军的总兵力超过了二十万,在守卫武昌的时候,大顺军到是和清军连拼了数场,损失不小,但现在依然还有约十五万左右的人马,加上士兵的家属,共计超过三十万的人员。想到一下子就撤走,也不容易。

    但好在是虽然和南明联手,但李自成一直都不放心,随时都有撤退的打算,车马船等工具都准备好了不少,同时也悄悄的派出一支人马,驻守在江南的纸坊镇,以被不测之用。因此动作也很快,首先命令士兵的家属、辎重分为两路,一路从武昌渡江,在纸坊镇驻扎;另一路在黄州渡江,在大冶驻扎,两路人马都到咸宁聚集,然后南下。

    同时李自成又命大将田见秀率三万大军,渡江之后分兵驻守金口镇和嘉渔,保护过江人马的侧翼,而另一员大将刘宗敏,领军三万攻取九江,挡住南明的人马。

    本来史可法布置的防守计划十分周密,对大顺军的南下、东进都有预备。但南京这一开始斗争,就什么也忘了,结果从武昌直到安庆一带的长江两岸的守备十分空虚,而且武昌和黄州本就是李自成的防区,因此在十一月二十日,大顺军首先从武昌过江,十一月二十三日,大顺军从黄州开始渡江,开始向南转移。而在十八日刘宗敏率领人马十分轻松的就攻取了九江。

    到了十一月二十四日,大顺军开始南移,刘宗敏攻取九江的消息也传到了南京,立刻满朝引起了满朝的震惊。因为谁也没有想到,南京朝廷还没有议论出来,到底对李自成釆用怎样的态度,而李自成就己经先发制人,率先采取了行动。

    不过这一下暂时处于下风的倒顺派终于找到了足够的翻盘理由,李自成这不是主动进攻九江了吗?说明他根本就靠不住,自己以前的主张当然也就是正确的。因此一连三天,反对派的大臣们都在朝堂上抓住这个理由不放,拼命展开攻击。同时也有不少官员都改变了立场,改为支持反对派。在朝廷程面上,却是立刻呈现出了一边倒的局面。

    局势发展到这一步,史可法和吴甡也都是有口难辩了,因为两人一直都是持与李自成联合的观点,但现在李自成主要撕破了双方的联合,攻占了九江,那么这个责任当然是应该由他们来付。

    尽管两人心里不服气,因为分明就是反对派逼反的李自成,但到头来这责任却是自已的,未免也太不公平了吧。但官场的规矩就是这样,不公平也没有办法。尽管在民间还是以支持他们的人据多,但明朝从来就不是以民间的支持来决定朝政的。

    而且就在这时,内阁的另外两名始终保持中立的成员钱谦益也终于表明了自己的态度,加入到倒顺派中去了。钱谦益是现在的东林党领袖之一,可是份量十足的人物,他的转向,也带动了一大批官员转向,史可法和吴甡也知道大势已去,不可挽回,于是双双都提出了辞呈。

    第三卷 离乱篇 第二一零章 商毅的应对计划

    得到了李自成南撤,史可法和吴甡辞职的消息之后,商毅也意识到,本来己经好转了的南方形势,一下子又变得非常遭糕了。甚致比上一次清军南侵的时候还要遭糕得多。因为自己的情报网络基本己经查觉到清军的调动情况,这也说明,清军在今年以内,就很可能再次展开南侵,而且这一次南侵的规模,也不会比上一次小。

    因此这一次南京发生的顺逆之争,显然是清廷早有预谋的行动,先煽动东林党人闹事,使南明朝廷和李自成分裂,然后逼使李自成南撤。这样一来,南京以西的防守几乎是一片空白,清军可以顺江东下,想指望刘良佐和黄得功挡住清军东进的大军,根本就是不可能。完全有可能一举而攻克南京。

    但也不可否认,清廷的这一整套计划确实十分巧妙,完全是针对东林党的脾气秉性而制定的,充份利用了东林党人自以为是,不顾大局的性格弱点。

    那么从现在的情况来,虽然不排除南京朝廷到了危险的时候,还会调自己出兵去保护南京,但以东林党的性格和眀朝拖拉的办事效率,估计等到自己出兵时,清军也己经兵临南京城下了。这样一来南京也就等于是一座死城,而浙江直接面对清军进攻的可能性,己经很大了。

    好在是一个月之前,商毅就己经有这种预料,因此在浙江内部也都做好了充份的思想准备,并不觉得有什么突然和意外。另一方面,在江淮战役的胜利,也充份证明,商家军确实是一支能打硬仗的强军,因此浙江省内军民人等、士农工商,上上下下都对商家军信心十足,到也没有引起多少恐慌情绪。

    而且在这几个月的时间里,商家军的扩军编制工作己经完成,现在浙江包括苏北、淮西地区,一共有七个步兵师,分别是第一、三、四、五、六、七、九师;四个步兵旅,分别是第一、五、六旅,另有一个骑兵师、一个特种兵大队,相当于一个旅。总计兵力为十二万左右。不过由于兵工厂的生产能力有限,现在第七师,和第三、五旅,都是装配了半数的兵器。另外还组建了五个预备旅,正在加紧训练,预计在年内,再组建一到二个师,或二到三个正式旅。

    在山东战区,这时己经编制二个步兵师,为第二、第八师;三个步兵旅,为第二、四、七旅,另有一个骑兵旅和一个特种兵团。总计兵力为五万左右。其中三个步兵旅都只装配了半数的武器。另外也有三个预备旅,计划年内再组建出一个师来。

    目前商家军陆军部的总兵力超过了十七万,尽管不是所有的部队都装配上足够的兵器,但和江淮战役的时候相比,无论是兵力总数,还是整体的作战能力,都得到了明显的提高。另外在海军部的,下属还有三万六千多兵力,其中可以用于陆战的兵力可以达到一万五千人,这也是一支不可忽视的辅足力量。

    因此在盘点完了自己现有的兵力之后,商毅又一次清楚的认识到,和自己刚刚来到这个时代相比,自己己经拥有了足够强大的实力,手下有一支强大的军队,有超过二十万平方公里的领地,有八百多万民众,拥有足够的财力物力,甚致还占领了两个大型海岛,也就是说,就算是失败了,也有足够的后路可退,那还怕什么,就再和清军大战一场就是了。

    不过由于军队的扩大,也使商家军在未来的大兵团作战会增加,而目前最高的师级编制显然不能符合现在的作战要求,因此商毅也决定,在师级以上,再提高一级,进行军级编制,将目前的全部兵力编成五个军。

    浙江战区,第一军:下辖第一、五、九师,第一、五旅。由成进任军长,赵英杰任副军长,尤洪亮任参谋长,付责驻守江南地区,总指挥部设在杭州;第二军:辖第三、四师、六师,第三旅,由罗运斌任军长,王信任副军长,刘伯涛任参谋长,付责驻守江北地区,总指挥部设在扬州;第三军:辖第九师、骑兵师、特种兵大队和第六旅,由杨武丞任军长、段鹏任副军长。属于机动兵力,江南江北调动作战,但总指挥部仍然设在杭州。

    山东战区,第四军:辖第二师、第二、四旅、骑兵旅和特种兵团。由周少桓任军长、蒋义渠任副军长,唐镇任参谋长,付责驻守整个山东战区,总指挥部设在登州;第五军:辖第八师,第七旅,军长由周少桓兼任,童大勇任副军长,鲍铜钢任参谋长,付责驻守靑州地区,总指挥部设在穆陵关,平时由童大勇代理军长的职权。

    对于这样的新编制,统战部的其他人员都没有意见,毕竟现在全军己经有十个师的编制,如果还按师为最高级战斗编制,确实会使指挥权过于分散。稍微有一点出人意料的是,由周少桓一人身兼两个军的军长,不过山东战区离浙江确太远了,既使是有了飞鸽传书,也来不及做到极时的指挥,因此需要一个统一的指挥部。而且第五军的人数明显偏少,实际只有半个军。

    因为时间里迫,军部的成员也各兼任以前师级职务,因此人员也不需要重新调整,可以说很快就能快完整编,而商毅也开始考虑,在南京失守之后,商家军的整体作战安排。

    现在清军的战略计划己经十分清楚了,就是在山东主守,江淮牵制,主攻长江中游。而在清军攻占南京之后,一定会集中优势兵力,以南京为基地,前来进攻浙江,因此在江南地区,恐怕也只能以战略防守为主,并以杭州、苏州两地为防守核心。

    因为杭州是目前商毅集团的行政机构所在,绝大部份士兵的家属,还有重要的工厂、学校、对外港口都设立在杭州附近,因此杭州绝不容有失的。而苏州是商毅集团除了杭州以外,在江南的最重要城市,主要的出口商品丝绸,几乎都是在苏州生产,同时苏州还足连结着江北地区,和控制长江入海口的重要战略位置,因此苏州无论如何也一定要保住。

    当然一味的防守显然不是上策,什么死守城池,也从来都不是商毅所考虑的战斗方式,既使是在战略防守,也一定是要守中带攻。因为在商毅的战术指导思想中,防守只不过是为了反击而做的准备工作。因此商毅很快就开始考虑,如何向清军发动反击。

    虽然清军在夺取了南京之后,确实占据了战略主动权,但由于这一次南侵清廷本身就十分免强,而且战线拉得太长,因此商家军的反击点依然很多。

    首先南京就是清军的一个最大弱点,因为南京城本身过于庞大,而且又滨临长江,因此想要完全守住,则需要在水陆两线都布置大量的兵力,在另一时空里的十余年后,郑成功就利用自己的水上优势,从长江入海口发动对南京的突然进攻,一度打得清军十分被动,如果不是当时郑成功优柔寡断,一再错过战机,这一战就可以攻下南京了。

    但这个战术角度来说,这无疑一个极好的从水上突袭南京战例,商毅完全可以学习使用,而且和那个时候的郑成功相比,商毅的海上实力,则要更胜一筹,同时还控制着长江入海口,而郑成功所犯的错误,商毅自信自己决不会再犯。

    另外在江北、山东两个战区,清军的兵力都较为簿弱,由其是在山东,尽管清军有近七万大军驻守,但基本都是杂牌军,战斗力并不强,而且这两个战区也己经被连成一片,因此完全可以集中兵力,选择一个合适的地方,比如商毅一直念念不忘的徐州,或者是济南、兖州等地主动向清军发动进攻,打几个胜仗,歼灭一部份清军,也能移牵制清军在江南的兵力。

    同时商毅还有一个大胆的支划,在必要的时候,完全可以充伤发挥商家军海军的绝对优势,就像去年救援北京一样,从海上发动突然袭击,而这一次商毅攻击的首要目标可就不是北京了,而且是清廷的真正老剿盛京,也就是后世的沈阳。

    尽管清廷己经入主北京,但毕竟时间不长,盛京在满人的心目中,依然还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同时清廷历代先君,还有爱新觉罗氏先祖的陵寝,也都建在盛京。因此一但盛京遭到袭击,对清廷在精神和心里上的打击将会是十分沉重的,同时对自己也是一个极大的鼓舞。

    而且现在清廷的主要力量都已经迁到了关内,关外的守备十分空虚,当然以这个时代的战略观念来说,关外己是清廷绝对的大后方,也没有必要留下过多的兵力防守,只不过谁也不会去想到,来自海上的敌人的威胁。因此突势盛京的成功性非常大。同时也会迫使清廷不得不抽调大量的兵力,回援关外,并且在勃海沿海地区都要布置足够的兵力驻守,当然这样一来,在南方的压力也就能够大大减轻了。

    而由于有突袭北京的成功战例,统战部也对商毅的袭击盛京计划同样充满了信心,而且通过商毅的分析,也充份认识到清军原来还有这么多的弱点,因此就算是南京失守,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只要有商毅在,仍然可以打败清军。

    第三卷 离乱篇 第二一一章 各怀心计

    “宪之,你看了今天的杭州时报了吗?”傍晚的时候,吴甡就拿着一份今天白天刚刚买到的《杭州时报》来找史可法。

    这是两个人正式辞职以后的第二天,暂时都在南京闲居,当然心里都非常不甘,同时他们都是经历过了大场面的人,虽然还不知道清军马上就要新一轮南侵的计划,但也知道,现在南京西面己经失去了最大的屏障,而清军也绝不会错过这个机会,同时现在的朝廷,又和商毅恶交,恐怕商毅也不会轻易来救援南京,因此两人也都为大明的命运但心不己。

    其实这时史可法也正想去找吴甡,因为商毅给他来了一封信,邀请他和吴甡到杭州去,商毅在信中指出清军南侵在即,南京己是危在旦夕,希望两人不要困守在南京,而是到杭州来一起共商大计。史可法正在考虑商毅的邀请,见吴甡来了,正好可以和他商量一下,因为商毅请的是他们两个人。

    不过史可法并没有开始就进入话题,而是先把吴甡带来的《杭州时报》看了一遍。在和商毅一起守卫扬州的时候,史可法就养成了看每一期《杭州时报》的习惯,一开始史可法对《杭州时报》还颇不以为然,但慢慢的却也觉得报纸这个新东西确实还不错,因为在江淮战役期间,《杭州时报》发表了大量号招南方各阶层人士团结一致,全力抵抗清军入侵的文章,也确实发挥了不小的作用。

    而这次顺逆之争中,《杭州时报》也不断的发表支持他们的文章,虽然没有挽回他们的失败,但却为他们在基层人士之中赢得了许多支持,在两人辞职的当天,就受到了许多商人、百姓、工匠的欢迎。而吴甡早就是《杭州时报》的铁杆读者了。其实不仅仅是他们,其实在南京不少官员、商人都不会错过每一期的《杭州时报》。

    只是因为今天一直在考虑商毅的邀请,因此史可法也忘记了去买《杭州时报》看。

    史可法接过了吴甡递来的报纸,轻轻念着第一版的新闻标题:“清虏大军南侵在即,南京危矣;东林诸公不顾大局,大明危矣。”

    内容当然还是和这次“顺逆之争”有关。文章痛诉了以黄宗羲、钱谦益、四公子等人为首的东林诸人,不顾大局,逼使李自成南撤,使南京西面门户大开。并且又说明,根据他得到的消息,清廷的大军将会马上发动南侵,因此南京的局势十分危险,而东林党将为这一后果付全部责任。同时提醒南京的市民,当心清军的残暴行为,如果条件允许,请进快从南京撤离。并且表示,那怕是南京失陷,商家军仍然会坚守浙江,与清军抗争到底等等。

    看完之后,史可法把《杭州时报》放下,摇了揺头,叹道:“说虽如此,但商毅在这个时候说这些话,不是在扰乱人心吗?”

    吴甡不以为然道:“宪之,就算人心不乱,你以为南京就能守住吗?现在的局面,不都是那些人闹成这样的吗?也该让他们自已偿偿这个后果了。”

    史可法听了之后,也苦笑了一声,把话题传开,道:“鹿友兄,商毅也请你去浙江了吗?”

    吴甡点了点头,道:“我来找你,不光是为了让你看这个,也是为了这件事,你也应该收到商毅的信了吧?”

    史可法道:“是啊,但鹿友兄是怎样认为呢?”

    吴甡道:“去,应该去。宪之,我看商毅不会乱说,清虏恐怕真的会马上在发动南征,现在南京根本就守不住,而且我们现在也己是无官之人,就是留在南京,也无济于事,不如先到杭州去暂时存身,如果南京真的失守,也可以留在杭州,协助商毅抵抗清虏的大军,以期复国。”

    史可法也不禁又苦笑了一声,吴甡说得到也没有错,这确实是目前最好的选择,可惜本来是一个大好的局面,却一下子弄成这个样子了。他在屋子里来回走了几步,才道:“鹿友兄,你先去杭州吧,我还在南京留几天。”

    吴甡怔了一怔,道:“你还留在这里,又有什么用?又打算做什么?现在除非是调商毅率军来保卫南京,否则你留在这里也没有用。”

    史可法道:“南京是我大明的最后希望了,我不忍心就这么放弃,留在这里尽一尽最后的人事吧。也许他们能够回心转意,调商毅进京。因此你到了杭州以后,还是要尽量劝说商毅,希望他以大局为重,一但朝廷真的下旨调他入京拱卫,还请他千万不要拒绝。”

    吴甡也苦笑了一声,道:“等到他们回心转意,只怕清虏的大军都已经兵临城下了。”

    史可法道:“我也是尽人事,听天命,不过你放心吧,如果真的无法挽回,我也会离开南京,到杭州来和你汇合,然后共同在浙江抵抗清虏。”

    吴甡沉吟了片刻,终于点了点头,道:“好吧,你既然这样决定了,我也不能免强,但宪之一定要记住,一但真的不可挽回了,你还是要尽早离开南京。”

    史可法也点了点头,道:“放心吧,我一定会的。”

    ————————————

    “啪!”

    候方域走进屋里,将手中的《杭州时报》重重的摔在桌子上,气愤愤的道:“你们看看,商毅都在胡闹说些什么?简直就是在危言耸听,蛊惑人心。”

    他这一番动作,屋里的几个人的注意力都吸引了过来,而候恂一皱眉,心里对儿子的举动非常不满,都三十多岁的人了,怎么还是如此沉不住气呢?因此道:“朝宗,有什么话就好好说,你这个样子,成何提统啊。”

    在场的一同有六人,除了候方域的另三个铁杆之外,另三个是侯恂、钱谦益和黄宗羲,都是这场“顺逆之争”中主张讨逆的主力选手。

    这场“顺逆之争”以讨逆方大获全胜而告结束,而直接的成果是,内阁的两把最重要的椅子空了出来,现在由钱谦益代理主持内阁事务。因此老钱也踌躇满志,自认为内阁首辅以经非自己莫属了。同时心里也暗暗得意,幸好是自己在紧要关头站对了队,要不然恐怕现在也辞了职吧。

    同时内阁里空出的两个位置也使不少人跃跃欲试,候氏父子也认为,自己爷俩怎么样也能弄到一个名额,最理想的结果当然是老候进阁,而小候接老候的班,出任礼部尚书。而小候的另三个铁杆现在也都巴着能够在升一级。

    当然官职的调整也不是马上就能完成的,但这并不妨碍他们几个人今天凑在一起,庆贺一番。

    见自己的好友一脸不服不忿的样,方以智立刻起身,道:“朝宗兄,是什么事情把你气这个样子了。”说着从桌子上拿起报张,道:“这不是《杭州时报》吗?”

    候方域点了点头,指着大标题,道:“密之兄,你看看,商毅完全就在胡言乱语。”

    看了标题之后,方以智也有些明白候方域为什么生气了,因此也接着看下面的内容,而陈贞慧和冒避疆也都凑了过来,就着方以智手里的报纸看。

    等他们看完之后,一个个也都义愤填膺,而这时黄宗羲等人也都轮流看完。

    黄宗羲道:“这也不怪朝宗生气,这个商毅,根本就是造谣生事,扰乱人心,清虏五月新败,损兵拆将数十万之众,早己经元气大伤,现在不过才半年时间,又怎么可能马上又举兵南征呢?”

    候方域道:“岂止是造谣生事,我看他根本就是居心叵测,而且现在南京城的百姓有不少都被他的谣言煽动,正在准备逃出南京。”